需要启动基于消费端革命的低碳经济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从京都会议到哥本哈根会议,所推动的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寄希望于在不触动工业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端节能减排控制,实现对气候问题的根本解决。然而事实上,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被现代工业文化、主流经济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塑造与推动的现代工业化消费文明,已成为一种过度物质化的病态消费。这种病态化、高碳化消费方式是造成现代人类文明畸形发展、气候灾难的根源。无论是从减排的最优技术路径选择,还是从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看,都需要启动基于消费端革命的低碳经济。 首先,基于消费端的减排解决方案,是减排节能的最优技术路径。 导致能耗与碳排放的源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二是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能耗与碳排放。不论是哥本哈根会议提出对发达国家减排的方案,还是中国提出基于单位GDP的主动减排方案,都是基于生产领域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基于生产端的减排方案并不是最优选择。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说明,消费端的能耗才是造成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能耗占全球能耗总量的50%,其中消费领域能耗就占其总能耗的60%至65%,而制造业能耗不足40%。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建筑物的排放量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8%,运输和工业分别占27%和25%。在美国纽约的碳排放中,建筑物排放约占城市总排放量的80%。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1978年,建筑能耗占终端总能耗的比例在10%左右,而目前中国建筑(601668)能耗的排放量已经达到了25%。虽然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端,但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端的排放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在现有技术条件约束下,生产端的节能减排已经处在极限状态,但在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却存在巨大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称,世界电解铝节能的最高水平是每吨铝消耗13000度电,与中国的水平相当。未来三五年内中国电解铝行业单位能耗可望降到12000度每吨,钢铁、发电业的情况也类似。在生产端大幅度降低能耗的空间有限。这也正是从京都会议到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为什么发达国家在碳减排指标中不肯承诺更大值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把减排的目标转向消费端,我们的吃、穿、住、用、行,每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减排空间与潜力。如作为消费端排放大头的建筑物排放,如果按照生态住宅的要求进行改造,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排放量。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指出,如果推行生态住宅设计,一栋节能建筑和不节能建筑相比,空调能耗差4—5倍。建筑若合理采用节能设计,可获得50%—60%的节能效果。按生态住宅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可让一个三口之家一年节能58%,节水25%。如果从现在开始严格推行生态住宅标准,预计20年后,在总建筑面积增加150亿平方米的情况下,与不搞生态住宅相比,可节约建筑用电3500亿度,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不仅在建筑领域,在生活用水、用电、交通照明等领域也有很大节能空间。有专家测算,高效照明产品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电60%—80%,其寿命长4—6倍。假如全国都不使用白炽灯,改为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那么,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接近于三峡电站现在一年的发电量。 其次,即使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看,也必须启动消费端革命。 现有的消费模式,不仅存在着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减排的巨大空间,而且也存在着基于人类文明进化需要的减量消费空间。在现代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物质化的消费,是一种远超出人类生理需求的过度消费。无论是从生态文明看,还是从哥本哈根会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看,超出人类生理需求的豪华住宅、高排放汽车、肉食主导的饮食结构、一次性消费的日用品等,都属于不道德的消费。因为这种超出生理需求的私人消费,是以牺牲人类公共环境为代价的消费。 超出人类生理需要的过度消费,不仅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根源、引发当前诸多现代疾病的祸首,而且已经发展到导致人类本身这个物种退化的风险与隐患。当代人类在获得工业化带来的物质福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这个代价越来越超过工业文明福利收益本身。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低碳经济所测算出的只是人类所付出的气候灾难的代价,事实上还有另一个巨大代价往往被我们所忽略,这就是超出人类生理需求的高消费,不仅是造成当前诸多疾病的根源,而且已经存在着使人类本身这个物种退化的隐患。现代医学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大幅度提高人类平均寿命的同时,也使作为生命世界中物种之一的人类遗传能力与质量出现退化趋势。英国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是:上世纪40年代,成年男性每毫升精液中平均含精子1.3亿个;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到8700万个?到了2007年,这个平均数又下降了29%,降至6200万个。少于2000万个的男性比例多达15%。中国自从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以来也出现了同样问题。我国研究人员从1981—1996年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男性精液数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半。在数量下降的同时,精子质量也在悄然衰退,畸形、劣质、低活力的精子数目大大增加。1960年,因不育而前往医院咨询的男性只占8%,而今已高达40%。上世纪70年代,男女不育症患者比例约为3比7,而90年代已经上升到了1比1。按照这样一种趋势发展下去,人类将会成为一个不可持续繁衍的物种。虽然造成物种遗传退化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但与目前这种病态的消费方式与病态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这样一种缺乏道德约束的过度消费既不是满足人类真正意义上幸福需要的有效消费,也不是满足人类健康需要的有效消费,在本质上属于被扭曲和异化的满足GDP增长的畸形消费。 总之,无论是哥本哈根提出的低碳经济,还是在中国正在推进的生态经济,都需要启动基于消费端的革命。
|